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

口袋要深,教職能談?

教授的口袋一定要夠深嗎?對教授來說,是一種非常諷刺的問題。幾天前臉書(facebook)分享出由聯合新聞網(Udn)發佈的一則文章〈嚴震生:口袋不夠深,免談教職?〉。內容無非談論幾位教授利用申請國科會研究計劃案,提高報帳費用以飽嚐私囊。

讀到這則新聞一方面不覺得意外,一方面替今日教壇婉惜。不意外地是:「貪求無厭」成語思考。貪字,漢語大辭典第一項解釋即以貪財呈現給讀者。貪求無厭,乃指人們貪圖利益,沒有滿足的時候。民諺亦云:人為財死,鳥為食亡;或無貪不富之類的。如此,以平常人心態來看杏壇人士,他們如果將教職視為謀生工作,將知識作為賺錢工具,在「有利可圖」之下,運用既存之職位如同一所公司行號作、報假帳,似乎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。而替教壇婉惜地是:師者,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這句出自《論語》的千年古訓,流傳至今日,若只成為朗朗上口,賣弄文筆的詞澡,是浪費了文化塊寶。古代士、農、工、商各行業的排列,顯示出人們對教授們尊敬,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子弟的好模範,因此,經常以一位聖者的標準來規範他們。然而,演化至今日的杳壇,倘若教授們把人民辛苦納稅而來的國家研究費,淪落成個人圖餐飽、搞名利的搖錢樹,完全搞錯了!全部辜負家長、子弟們、國家的期待了!


再談貪求無厭的成語,它是古人歷經各項生命經驗而來的智慧,《左傳》中說:「大夫多貪,求欲無厭。」清朝鄭燮的《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》:「天下無田無業者多矣,我獨何人,貪求無猒,窮民將何所措足乎!」佛經中亦說:若貪求無厭,會遭人嫌棄。道經中亦載:「不得貪求無猒,積財不散。」倘若,杏壇人士學習一般企業界作假、報假帳,以圖利為目的,那麼何不選擇從商,以謀取更多利益。再者,我們若從政府措施看,中研院單位往往提供教授們一份優沃研究費用,只要能夠申請上國科會,教授們生活開銷應該都沒問題,目的希望他們好好提出一份研究來提昇人民各項生活。根據個人理解,一份國科案的申請設備,可以含概電腦、攝影器材、交通等費用,就像這次嚴震東提出的便當也包含在內。若從另一角度思考設備補助,電腦在今日社會已經相當普遍了,申請者應該老早擁有一部了,那需因為所申請研究而重新置一部,乃至其它攝備亦如是。這樣一來,是否國家研究補助方針出了漏洞,讓教授們有洞可鑽?以此一論點,教授的口袋必須要夠深,才能夠裝得補助,最好準備一個大麻袋以備不時之需。但是,請不要忘了,並非每位教授都像新聞上報導的這些教授們一樣,致力於人民福利的窮研究者也有。請不要因為一粒老鼠屎而壞了一鍋粥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